红帮文化的红帮发展

西装定制工厂河南有哪些-河南西装品牌

19世纪末期,奉化民间中流传“三把刀”,即裁缝、厨工、理发。当时许多奉化人为谋生,纷纷离乡背井外出寻找活路。奉化剡江、金溪两岸的江口、王溆浦、前江、南渡一带以裁缝营生者最多。他们三五成群,或单门独户用一把剪刀、一把市尺、一柄烫斗及针线粉团打上包袱,历尽艰辛向外闯荡,大都流向沿海一带城市如宁波、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哈尔滨,有的还转向朝鲜、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地,为人裁布缝衣。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是,诸多大使馆、领事馆、租界、商埠、办事处、洋行等海外的机构或团体亦应时而生,自然牵涉到这些外国人的衣着问题。于是,一些外出谋生而头脑灵活的本帮裁缝,便不做原来的长袍、马褂、对襟衣了,开始做起西服来。且生意不错,渐渐发迹。当时凡替外国人(俗称红毛人)做西服的那些赶时髦的裁缝,便是红帮裁缝。

江口前江村的江良通、王溆浦村的王睿谟曾相继东渡扶桑,见习西装裁缝,掌握了制作西装技艺,1896年后,他们先后在上海开设了“和昌号”和“王兴昌”洋服店,这是奉化裁缝在中国最早开办的西服店,他们传子带徒,逐渐形成了松散的“红帮裁缝”团体。奉化裁缝的特色在制作质量上很讲究精工细作,又有一套裁剪、缝制、因人而异的过硬本领,很受时人赏识。1904年王睿谟化三天三夜时间用手工飞针走线为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缝制一套西装,成为我国服装界的一个创举;1916年慕名来到王才运开办的“荣昌祥”西服店,要求以士官服为基样,改制成直翻领,四贴袋,五粒扣的新式服装,王才运操刀裁剪制作,不上三天就完成,孙先生非常满意,被后人称为“中山装”,誉为“国服”。“红帮裁缝”因手艺精湛而走红,名噪天下,不仅创造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三个第一,还造就了一大批西服制作的优秀人才。“红帮裁缝”为了扩大门庭,不断从奉化乡里招去同族同乡以及周边乡村子弟收为徒弟,当时“荣昌祥呢绒西服号”最盛时职工多达100余人。南京路共有八家西服店,其中七家为奉化人所开,在上海奉化籍西装店就有100多家。“红帮裁缝”开设的西服号,大都前店后作坊,工贸合一,主营西装,兼营衬衫、领带和各类鞋帽,形成服饰系列,这是“红帮裁缝”经营的特色。

王才运先生出身贫苦,素有反帝爱国之情。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领导“五卅”商界罢工。1925年的“五卅”惨案就发生在“荣昌祥”店面附近,王才运先生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学生的,立誓抵制外货,拒绝与外国人经商。而当时制作西服的呢绒面料都是进口的,做西装大多又得与外国人打交道,王才运先生为实现不卖不买洋货的诺言,毅然弃商归里,把“荣昌祥”交给他的得意门生、外甥女婿王宏卿经营。并把多年苦心营织起来的资金,以分红形式,赐给追随他多年的门生。

他的门生得此厚资,纷纷自立门户,开设西服店。

先后离开“荣昌祥”开厂开店的奉化人有:

王才兴、王和兴兄弟于南京路807号开设王兴昌呢绒西服号。

王来富于南京路815号开设王荣康呢绒西服号。

王辅庆于南京路791号开设王顺泰呢绒西服号。

王廉方于南京路781号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

王士东、周永升于南京路775号合资开设汇利呢绒西服号。

王正甫、王介甫兄弟于广西北路346号开设洽昌祥西服号。

王继陶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29号开设汇丰西服号。

孙永良于贵州路开设顺泰祥西服号。

王增表开设开林西服店。

王丰莱开设王荣康西服店于重庆路。

王飏庆开设中华皮鞋股份有限公司于南京路、河南路东首。

周毓字开设华东皮鞋店于南京路777号。

于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南京路上蓬勃发展的西服业,几乎被王才运的亲族和门生所垄断。一时间,上海南京路成了奉化西服业一条街。这些企业大部分成为上海的名牌商店,对南京路上的繁荣,中国西服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此,“红帮裁缝”已完全形成。

“荣昌祥”自王宏卿接手后,悉心改良经营管理,开拓了团体制作业务,如承接铁路员工号衣,航空军校制服,发展军服、雨衣等业务,并扩大呢绒批发,使“荣昌祥”更加兴旺发达,全盛时资产达50万元之巨,在众多师兄弟的竞争中仍为上海西服业之冠。

“红帮裁缝”在上海成名后,随着上海西服业的兴盛和店铺、技师的饱和,“红帮裁缝”便向外开拓生存空间,他们有的北上东三省,南下厦门港台,有的西进中原武汉;有的还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到北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开创基业,施展才华,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重庆、青岛、大连、广州、厦门、海参威等地。目前,在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尚存许多“荣昌祥”的第二代、第三代门生。比如香港陈才荣开设的“益昌公司”,王定海开设的呢绒服装公司等等,均颇有影响力。 从而把祖国的服装文化,深深地融注到西方世界。

“红帮裁缝”谋业各地都有不少建树,事业成功都不忘造福桑梓。他们爱国爱乡,急公好义,资助公益,兴办慈善,泽被故里。如王溆浦村王才运、前江村的江辅臣等。王才运在上海被称为“模范商人”,他是一位爱国的“红帮裁缝”代表。他在租界内最早发起成立商界联合会,并任第一届会长。他积极支持“五四”运动,为维护租界内中国人合法地位与应有权利进行斗争,带头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是实业救国运动的倡导者。他乐善好施,出巨资在家乡王溆浦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如出资修筑乡里最大的水利设施——外婆石契,疏浚溆浦河,建造“寿通桥”,助田100亩作为溆浦学校田,供贫寒子弟免费读书,还出资筹建了“奉化孤儿院”等等。江辅臣是江良通之子,在上海发达后,在家乡助田123亩,助银16000元建造了远近闻名的“锦沙学堂”;还建桥、修路,捐助平安会等,为四邻八姓传为佳话。

第一、二代“红帮裁缝”以一把剪刀,剪出了奉化人缤纷多彩的人生世界,开创了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先河,他们是中国服装界的骄傲。 第一、二代红帮裁缝为中国服装行业树立了丰碑。解放后第三、四代红帮传人承传了红帮精髓而胜于红帮。

第三代红帮传人余元芳是奉化白杜人,解放前从师于上海王才运门下,从小练就“红帮裁缝”工艺三大绝技“目测量衣”、“抽丝补调”、“特型矫正”。解放初在上海开设“波纬西服店”,为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做了新中国第一套西服,后经陈毅市长推荐,将余元芳和他的“波纬”调迁北京,改为“红都服装公司”,先后为许多外国元首、驻华领馆人员和共和国许多党和国家***制作服装,被誉为“服装国师”和“西服国手”。许多外国来宾称赞他做的西服比英国牛津的还好。他为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其妻子,王子“目测量身”做的西装非常合身,亲王惊叹余元芳是“他见到过的最好的服装大师”,还特地把一只镂花银盒子送给余元芳作为纪念,传为佳话。余元芳作为“红帮”在新中国的代表和领头雁,为祖国的服装文化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当中,他带出了一批批技艺高超的徒弟,这些徒弟经过再传,把“红帮”技艺融会到中华服饰文化大海,使红帮服饰文化发扬光大。第三代的红帮传人又为中国服装行业树起了第二座丰碑。

榆林村人陈志康,继余元芳之后,续任北京红都服装店经理。他领导“红都”师傅专为中央首长、外国要人和驻外使节定制西服。他本人手艺高超,1976年9月9日,主席逝世,国家警卫局要“红都”赶制一套为主席最后穿着的中山装。他立即率服装师研究,由于已不能量体制衣,所以只好找来旧衣参考,并用目测法制成。如今,毛主席躺在纪念堂里穿着的一套银灰色中山装,就是陈志康等人的杰作。李鹏出任总理后,他的衣服基本上由陈志康一人包揽。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一家,也曾找陈志康制衣,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莫尼克皇后生日,西克努克特地打电话请陈志康参加生日宴会。

精湛的传统工艺,使“红帮”日益焕发光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红帮”的故乡,勃发了服装工业的青春。凭着历史的渊源和奉化裁缝的技术优势,奉化市相继办起了西装、时装、羊毛衫、针织、衬衫、羊绒服装、裘皮服装等诸多颇具规模企业,至今全市有服装企业200多家,从事服装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口的四分之一,服装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新生代的红帮传人不仅仅守成,而且大胆创新,把红帮的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使“红帮”的故乡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1年罗蒙西服以“用料讲究、款式潇洒、线条明朗、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漏验率为零”称雄西服业。法国前总统看到中国官员和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所穿服装款式新颖,色泽宜人,从质地到工艺都是世界一流,误以为这些服装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当得知这些服装均是奉化服装厂生产的,密特朗总统顿时赞不绝口,连称“这是真正东方艺术,真正东方艺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奉化的服装企业不断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档次迈进,特别在近几年来,罗蒙、爱伊美等服装企业相继引进了世界一流先进设备和成套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并革新工艺,2000年罗蒙成功研制了“绿色环保型无粘合衬西服”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推荐为“高质量科技产品”,并被列为“欧盟市场销售目录”,打开了通向欧盟市场的大门。目前一个更高层次的集团型、系列化、多元化、信息化、名牌化、个性化、国际化格局正在奉化形成。奉化服装在全国服装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她已拥有超一流的大型集团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拥有“中国名牌”称号企业,其中罗蒙集团是“中国最大经营规模企业”、“中国最高利税企业”“中国最大出口创汇企业”。罗蒙品牌全国市场综合占有率雄踞中国服装业名牌企业的第二位。而且罗蒙以自己的品牌进入了欧洲和美国市场,开创了以民族品牌融入世界名牌服装之林的先河,这又是奉化人的骄傲。

红帮文化已不再仅仅是红帮人的文化,而成为奉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在不断的延伸。其中第四、五代红帮传人的代表盛军海、盛静生、傅志存等的成功业绩就是最好的诠释。红帮文化已成为中国民间服装艺术的一种象征,它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它又在不断的升华。

红帮作为一个服装流派,是一种产业型集团,她长期以师徒传授关系,确实推进了民族服装事业的发展,但她又以新的传承形式扩大生存空间,代代相传延绵永恒。红帮以她精湛传统技艺,立足生存求得发展,以敢于争先的创新精神创造明天的领先。红帮以她丰富的民族内涵的浓浓情商,情系天下,服务大众,回报社会,对人类文明不断再创造。

文化的盛兴,被称之为繁荣,世代的铭记被称之为永恒。盛兴百年的红帮服饰文化,她将使奉化的服装业乃至中国的服装业恒而久之。

男子穿短裤上班被开除,有哪些公司对穿着规定奇葩?

穿短裤上班我想没有一家公司会同意,这是对周围同事的不尊重,对企业文化的藐视,对公司一致性的怀疑和挑衅。但是因为穿短裤就开除,这就有点不近人情,也许是员工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每个公司对员工穿着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无理的,它主要体现在公司文化的统一性,对公司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制造业公司都统一要求穿公司制服上班。通常情况下就是限定了上衣,俗称工衣。衣服都不会很鲜艳。裤子通常不做要求,西裤牛仔裤都可以,唯一不能穿的就是短裤,当然不穿就更不行了。

在工厂上班的人,可以少买几件衣服了,毕竟再好看再贵的衣服,基本上是穿不上的。

对于服务业来说,衣服会相对鲜艳一点,或者有的会显示可爱的一面,例如在娱乐场所或者游乐园,给消费者的感觉必须是亲切。

金融业的着装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男性西装革履领带,女性也是正装,黑裙或者长裤,必须戴丝巾或者蝴蝶结,非常严格。穿着随意很容易得到批评或者被清出队伍。

在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女性不能留长发,男生也只能留寸头,绝对杜绝所谓的奇装异服。连鲜艳的衣服也不能穿。当然学生还禁止穿金戴银,避免影响学校风气。

广东省中小学生穿着规范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课外集体活动,必须穿服,且着装整洁。校服的长裤裤脚长在鞋帮上与跗骨(踝骨)之间。裙下摆应贴近膝盖上下,不得高于膝盖10厘米;可以低于膝盖以下。

像这种严格到膝盖以上10厘米,算不算奇葩呢?

中纺集团下属企业有哪些

直属公司

中纺粮油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纺油脂有限公司、中纺棉花进出口公司、中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中纺国际服装有限公司、中纺东方贸易进出口公司、中纺广告展览公司、中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

下属企业

连云港中纺东耘棉花有限公司

连云港中纺东耘棉花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1日(其前身是江苏东耘棉花有限公司),是由中纺棉花进出口公司控股(占55%股份),江苏省国有东辛农场参股(占45%股份)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位于连云港市东南郊,旅游胜地花果山与之毗邻。公司现有员工2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人;公司占在面积7万余平方米,拥有两条三台型锯。

东营河口中纺银星棉花有限公司

东营河口中纺银星棉花有限公司前身系河口银星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于二00三年由中纺棉花进出口公司投资控股重组为现公司。公司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经营、棉籽浸出、油脂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充分利用区域棉花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等优势,在经营中 滨州中纺银泰实业有限公司地处被称之为“中国纺织之都”的滨州市,北枕黄河大桥,西临205国道,距滨博高速仅十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公司于2003年11月由中纺棉花进出口公司与滨州广和棉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主营棉花仓储业务,现为国家储备棉代储库,也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交割库。公司拥有员工69人。

中纺粮油公司

中纺粮油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纺粮油公司,下同)是中国中纺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一家在我国大宗粮油贸易领域中占居行业领先地位、并开展全球化经营运作的贸易公司。过去3年以来,中纺粮油公司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商,进口大豆经营量占全国大豆进口市场份额一直稳居10%左右。鱼粉进口量占全国鱼粉进口量的5%左右。 中纺粮油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下设期货与风险管理部、市场部、综合业务部、油脂部、饲料部、实业部、财务部和办公室等七个部门;公司与国际国内众多客户建立了良好和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目前与我们紧密合作的企业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山西、陕西、河南、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为了进一步扩大大豆、饲料和油脂的进口业务,在美国、香港和巴西分别成立了子公司,形成国内外一体化经营模式。2006年中纺粮油成立大连办公室,开始从事东北产地大豆玉米采购业务。

中纺粮油公司在拓展贸易的同时,积极投资工业进行实业开发。目前在江苏、山东、广东等拥有四家油脂加工企业,日加工大豆5000吨。在山东日照正在建设大型物流和油脂加工基地。

中纺粮油公司坚持“创新经营”“客户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市场风浪中不断发展壮大,正逐步成为国际化、专业化、全面、高效的集粮油进出口、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中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中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最初是由中纺化纤毛麻进出口公司和13家棉纺生产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以纱线和坯布出口及代理业务为主的出口贸易型公司。2003年3月,经中纺集团批准,中纺化纤和13家棉纺企业将持有的工贸公司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中纺总公司和中纺棉花公司,中纺工贸公司重组成为以中纺集团和棉花公司为股东的投资控股型公司;同时,集团把旗下的现有棉纺生产企业浙江春江、中纺金旭、中纺金维的股权合并到中纺工贸公司,由工贸公司对控股棉纺企业实施统一的战略化、专业化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在高端棉纺市场发展棉纺业务,通过资本运作,产业整合,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实现中纺集团棉纺业务板块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的增值效应。

东莞市中纺粮油油脂有限公司

通过控股收购和新建,工贸公司已拥有棉纺生产能力35万锭(折合成环锭纺),无梭布机400多台;06年共生产各类棉纱4.1吨,各类坯布3400万米。06年度工贸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利润总额4200万元。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颁布的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包括纱线、面料、色织产品)销售收入前50强的数据,工贸公司棉纺业务可进入全国前35位。07年,工贸公司控股的两家生产企业在新一轮的军用特种包芯纱竞标中双双入围,并获得了年度近半数的订单。

中纺国际

中纺国际服装有限公司(中纺国际)由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集团——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纺集团)全资控股,是在中纺集团将旗下的成衣业务合并重组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成立的。公司秉承中纺集团“团结、开拓、坚韧、务实”的企业精神,精心打造全球化运营、不断创新、提供全面增值服务、实现公司和员工个人价值持续提升的“WISE”企业。在中纺集团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中纺国际正在致力于成为为国内外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全面增值服务的知名服装商。

公司设立成衣业务部、西装业务部和国际贸易部三个业务部门。

通过多年的专业化经营,公司积淀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海内外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公司控股了6家生产企业,在廊坊和大厂建立了服装生产基地,并与多家定点生产企业和外协工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和控制年产3000余万件服装的生产能力,具备为国际大型客户提供多样化、系列化产品和整合供应链的专业能力,与多家国际知名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联系。

中纺国际致力于开拓国际服装市场,通过在海外设立销售机构,建立稳固的销售窗口,为公司开发海外客户起到积极作用。公司在日本、美国、迪拜分别拥有三家海外机构。

中纺东方贸易进出口公司

中纺东方贸易进出口公司为中国中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长期专业从事纺织品国际贸易,从设计到生产、物流到销售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全、准确、高效是公司坚定不移的工作原则。从1998年以来,公司的经营额和利润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字的增长。现在,超过200家经过筛选的中国供应商在为我们工作。每天,我们的纽约分公司将订单和最新流行信息传达给北京和上海的分公司。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东京、巴黎、墨西哥、莫斯科和其他充满活力的市场之间。

中纺原料国际贸易公司

中纺原料国际贸易公司是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分别在澳大利亚、上海、张家港有三家境外公司和代表处。公司主要经营羊毛、化纤、黏胶、黄麻等产品的进口、加工和销售业务。公司经营的澳毛和乌拉圭毛业务规模连续多年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与多家国内从事羊毛、化纤等加工的知名企业以及国外供货商建立起了稳定持久的业务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磨练,我公司培养和拥有了一支富有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开拓精神的职工队伍。我们的经营理念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优质产品和及时行业信息,为客户创造价值。

青岛赵冠英,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青岛西装厂)的前世今生

网友“再跃进”,岛城文史爱好者张冠英老师,收藏了一组老照片,记录下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后青岛 西装厂 )的珍贵影像。重新搜集整理了一下,那些愈渐模糊的记忆,就让我们随着这组老照片走进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的前世今生。

解放后,1949年10月,华东后勤部军需被服厂部分职工由济南搬迁来青岛筹建山东服装公司。1950年,在辽宁路成立了华东后勤军需部驻青岛被服厂,生产军服。时有职工200余人,脚踏缝纫机100余台,按军队编制管理。

1952年,移交地方更名青岛实业被服厂,隶属青岛实业公司。1953年,与青岛市公安局被服厂、青岛鞋厂、青岛食品厂合并成立山东省青岛市联社联合加工厂,厂址在云南路,设食品、靴鞋、服装三个车间,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

1958年,靴鞋、服装车间分出,并与青岛第一制帽社、青岛第六靴鞋社合并,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第一靴鞋被服厂,厂址在河南路,主要生产服装、帽子、靴鞋,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

以下这组老照片就是反映的这个时期的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

这组老照片由张冠英老师2016年3月17日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据网友“涧中细流”回帖提供的资料介绍: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辽宁路原址的前身就是军政部青岛被服厂,撤台后改称联勤第二被服厂。

1945年11月1 日,中美双方接收湛山兵营及蒙古路被服厂(青岛档案馆馆藏)

1946年4月,国民党军政部组织成立军政部青岛被服厂。4月3日,岳 制量 暂行兼代军政部青岛被服厂厂长。8月1日,青岛被服厂改隶平津被服总厂。8月7日,厂方派楼际宵为青岛被服厂仓库库长。9月8日,该厂自青岛太平路二十七号迁入辽宁路九十四号办公。9月13日,该厂仓库迁移蒙古路26号办公。

1946年6月,国民政府军政部被裁撤。同年9月,国防部下辖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成立。1948年,设在青岛市的军政部平津被服总厂、青岛被服厂迁往台湾,重新复建成为第二被服厂。

另据热心网友回帖,青岛武定路小学就是当年被服厂子弟小学,当年的被服厂厂址就是现在倒闭的针织三厂,在辽宁路与吉林路交叉口。

1959年,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首次出口苏联与东欧各国咔叽布长裤、儿童皮大衣5万件。1963年,行业归口,服装车间与靴鞋车间分开,以服装车间为主体,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被服厂,归属手管局服装鞋帽工业公司。1964年,首家为日本加工童装出口换汇。

1966年,改为青岛第四服装厂,归属二轻局服装工业公司,职工700余人,主要产品为童装、针织童外衣、军服。1978年,国际服装市场箫条,出口骤减;1981年该厂迁入四方区都昌路3号新建厂址;1984年,更名青岛服装厂。翌年,又改为青岛 西装厂 ,并成立服装研究所。之后,该厂增加人员,强化管理,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把按工序分块生产改为封闭式流水线生产。引进日本产西服流水线生产设备,改造旧有设备,把地轴传动改为车机电动,按部颁标准投产西装。

青岛市都昌路3号是一处老式的院落,高大的厂房上覆盖着碧绿的爬山虎,院落门口还保留着石刻的厂名:青岛西装厂。这个院落其实是两家服装企业所在地,即1994年由原青岛西装厂改制的青岛鑫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鑫天集团与日本企业合资的三 美士 西装有限公司。

著名画家杜大恺于1960年3月至1961年10月,曾在青岛第一靴鞋被服厂职校任教师,并是厂工会宣传干事。当时不满20岁,照片拍摄时间正是61年左右,杜大恺先生那个时候正在厂里工作,照片里所反映的厂区宣传墙报很可能是杜大恺先生的“作品”,照片最后一张打乒乓球,发球的青年也很像他。